2579938717

15828104179、13308228449

家长必看之四:当前高考应的几个新注意点

发布时间:2017-06-05
 高考加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无论家长或考生,面对高考和志愿填报等,都要善于从实际出发,依据具体的高考成绩等,做好恰当的心理准备,切实注意改变目前存在的一些心理状态。

一、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高考前盲目跟从各种信息,常常被缺乏依据的一些道听途说所左右,由此随大流,跟“形势”,做“功课”,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听,自己就怎么走,缺少自身的判断和分析。高考后进行填报志愿时,不少考生家长和考生,总是喜欢打听同学、别人家孩子志愿填报的情况。别人高考分数有多少、填报什么院校、什么专业、报省内院校还是省外院校、什么院校是公办、什么院校是民办、什么专业难以就业,等等。因此,不少考生和考生家长弄得朝三暮四,左右摇摆,举棋不定,选校和选专业越选越多,预案越弄越复杂,填报的志愿和报选的目标几经动摇,自己反而越来越模糊而弄得晕头转向。

二、避远心理

现在的考生不少是独生子女,受传统文化等影响,很多考生或家长不愿意离开住地而选择外地就读。特别是很多专科生,更感觉值不得,没必要去外地“折腾”。这样,不少考生或家长甚至不顾省内一些院校的实际情况,很少考虑我省生源太多的现实,更多地选择省内院校进行填报,造成相关的省内院校招生“过载”,专业“拥堵”,使得省内院校录取分数不断抬高,考生出现不少“高分低进”的情况,浪费了好些分数资源。多年来,这样因为志愿填报不当造成的失误实在不少,结果复读的考生大有人在,增加了不少考生和家长的负担。
 

三、侥幸心理

高考中的侥幸心理比较普遍。凡事幻想会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没有科学的分析与判断,相信所谓“运气”,瞎蒙,乱撞,以为自己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是盲目乐观,考生应考,家长功课,感觉已经非常到位,因而有运气光顾,会有不错的结果;二是实际成绩不高,抑或“踩线”,但可以“冲一冲”,碰碰运气,或许就可能一冲成功;三是甚至很不科学地弄什么“求神拜佛”,相信高考和志愿填报会一路顺风;四是观望过多,期待过多,看似准备充分,实则心里没数,但还是以为“车到山前必有路”,最后总能选到自己满意的学校或专业;五是志愿填报一味爬高,选校或选专业不个人实际情况,就高不就低,希望理想,现实骨感,靠运气过关;六是不论考试或填报志愿,面对专家等的建议心存疑虑,转向顺其自然,不顾高考的客观性,盼望或相信所谓“奇迹”出现。

四、高攀心理

志愿填报失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顾个人高考的实际成绩,在侥幸心理作祟下,高攀院校,追求专业。考生或家长心态浮躁,太过“攀比”,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进“985”,我至少得进“211”,违背了平行志愿填报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在“目标院校”的选择上,不少考生和家长越选越高,院校间没有梯次和距离,结果出现志愿填报一再落空,导致整个填报失败。

五、冲锋心理

志愿填报,考生利用第一志愿选校和选专业,适当冲一冲是可以的,但必须要看重个人的固有条件。一些院校今年可能少几分也能录取,一些院校因为投档线比往年高几分,你就可能“白冲”而浪费了平行志愿的一个指标。因此,“冲一冲”必须要和自己的考分切实挂钩,必须靠谱,不能留有太大的“冲击空间”,更不能在第二志愿之上,依然去冲自己根本够不着的院校。

六、固执心理
 
志愿填报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量体裁衣,填报要切合个人实际。一些考生和家长很多时候没有考虑更多,非常固执地在既定目标上固守城池,不惜一战。希望进入某院校的、一心想学医的、热衷于经济学的,等等,常常有这样的一些情况:认定的院校和专业不松手,甚至放弃本该填报的一本志愿或二本志愿,只在自己中意的院校和专业所在的批次上下功夫;填报的专业不留空间,一个或俩个专业一报到底,不作任何必要的更改;不管省内考生云集打挤的状况,只在本地考虑选校;太多考虑就业问题。事实上,职场变化极大,考生毕业时的职业情况千变万化,但一些考生或家长由此草率下定论,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职业”而不松手;家长意志表现过头。家长是医生,就一定要求考生学医;家长是某些所谓“中央企业”的,就坚持考生填报与本单位发展有关联的院校,以为可以通过什么“内招”、“关系”等进入优势职业;凭借所谓高分,抑或因为低分,稍不满意就去复读,以为来年可以东山再起;志愿填报太过“自我”,甚至轻率地不服从专业调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