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9938717

15828104179、13308228449

上海市部分高校介绍

发布时间:2017-04-07
   2016年6月3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上海有64所高校。

一、复旦大学(211、985)
(一)背景
复旦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成员等,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
复旦大学由原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而成。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
背景: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1911年,因辛亥革命学校一度停办。12月中旬,校长马相伯、教务长胡敦复在无锡士绅支持下,借李瀚章大公祠为课堂,昭忠祠为宿舍,筹备复学。孙中山先生在听了于右任(时任临时政府交通部长)汇报后,当即决定拨补助金一万元,然后教育部立案。
 1917年,复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20年冬,在江湾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1937年,复旦大学发展为具有文、理、法、商四学院,十六系科的大学。还附设有中学、实验中学各一所,义务小学二所。 
八一三事变爆发,复旦大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四所私立大学组成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大同、光华因经费无着落而退出,复旦、大夏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大,“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分二部分别迁往江西、贵州。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西一部联大决定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师生长于12月底抵重庆。1938年2月,复旦在重庆复课。1941年11月,复旦大学渝校由私立改为国立, 1946年8月,复旦大学渝校的师生回到上海,设立海洋学组,是国内高校第一个海洋学专业。 1947年,复旦恢复招收研究生。1950年,复旦大学的海洋学组并入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国立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毛泽东主席为复旦亲笔题写了校名。1952年秋,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和沈阳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院系并入复旦大学,在解放初期享有“江南第一学府”的美誉。1959年,复旦大学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 1977年,复旦大学恢复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4年,复旦大学成立研究生院。同年,再次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成立新的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建院时定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改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1995年通过211工程预审。)
2006年,“复旦”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截至2015年5月,复旦大学有全职在编专任教师2527人、专职科研人员303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80人,获博士学位人员2202人,有海外学习经历人员750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复旦文科杰出教授2人、特聘资深教授1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兼职教授122人等。
(二)专业
截至2014年年底,复旦大学下辖31个教学院系,开办70个本科专业;此外学校还组建有复旦学院(本科生院),复旦学院下设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和希德书院等5个贯穿本科教育阶段的住宿书院;建有11个直属附属医院。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哲学、物理学、基础医学、经济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国际政治、核技术、管理科学。
(三)招生情况(代码:0024)
2013——2015年本一理科:112、114、130;文科:74、66、88。

二、同济大学(211、985)
(一)背景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美“10+10”计划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等。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4月,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24年5月教育部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1927年8月,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1946年回迁上海,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51年, 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以外,全部并给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等学校。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1952年工学院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学校,后来一部分随交通大学西迁建设西安交通大学。1952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参与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即河海大学。1960年0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196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1966年,划归高教部领导。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1996年7月,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上海铁道大学合并(上海铁道大学由原上海铁道学院与原上海铁道医学院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成立新的同济大血液。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10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继续共建同济大学。 
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770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3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39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23人等。 
截至2015年12月,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17235平方米。
(二)专业
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同济大学共有40个一级学科参评,9个学科排在前5位,13个学科排在前10位,24个学科排在前20位。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6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画、软件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德语、地质学、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生物信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 
(三)招生情况(代码:0025)
2013——2015年本一理科:92、93、107;文科:46、48、65。

三、上海交通大学(211、985)
(一)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直属,中国首批七所“211工程”、首批九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九校联盟”等。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6年(光绪22年)由清政府创立、盛宣怀督办的南洋公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数个发端之一。1921年改组为交通大学;而后复遭波折,历交通部南洋大学、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至1949年剔去“国立”二字,径称“交通大学”。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别独立为两所学校,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7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工学、商学、医学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影响力。  
2016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成为国务院首批双创“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 
具体背景: 
    1896年3月,由清代著名翻译、近代小学教学方法改良的先行者钟天纬开办的三等公学开学。盛宣怀将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捐出的高昌庙经正书院旧屋暂借给钟用作该校校舍。 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12月得到光绪准允。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创立。 1905年,学校改隶商部,改校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始以培养高级。1906年秋,学校工科之始——铁路工程班成立。1907年改隶邮传部,易校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0月,学校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即学制3年的铁路专科正式成立。1908年夏,增设电机专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设立之电机系科。1909年,航海专科成立,1911年改为商船学校。1911年,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秋,学校归交通部直辖,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0年12月14日,交通总长叶恭绰将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及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称“交通大学”。1922年7月,交通大学正式分为两校,改名交通部南洋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学校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1928年10月,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1937年8月1日,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并于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交通大学部分校友迁至台湾后“复校”,这就是后来位于新竹的“国立交通大学”。 1953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55年,交通大学迁往西安。1956年7月1日,上海造船学院在交大现址成立。1957年6月,国务院、高教部批准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1959年7月,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别独立为两所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正式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1984年6月10日,上海交大列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等院校。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 
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国内第一位欧洲科学院人文社科院士等
有专任教师2793名,其中教授89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中组部顶尖“千人计划”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98名,“青年千人”11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13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6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青年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等。
学校现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七宝、浦东等校区,总面积4893亩。  
   (二)专业
2007---2013年,教育部开展第三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上海交通大学部分评估结果如下表 。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共有28个学院/直属系,22个研究院,13家附属医院等,有本科专业62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国家级特色专业: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生物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工程、医学检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工程力学、生物工程、护理学、 法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 植物生物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
   (三)招生情况(代码:0026)
2013——2015年本一理科:111、115、128;文科:72、62、89。
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代码:0080):2013——2015年本一理科:99、105、120;文科:无、无、无。

四、华东师范大学(985 211)
(一)背景
华东师范大学位于中国上海,教育部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千人计划”,是“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等成员,设有研究生院。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先后并入。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
截至2016年3月,学校设有闵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3105亩
大夏大学
大夏大学是1924年由因学潮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学生在上海发起创办了一所私立大学。大夏大学共办学27年,先后就读的学生近20000名,完成学业毕业者6000余人。 
光华大学
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上海圣约翰大学及附中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私立光华大学。光华大学建校26载,学生共14000余人,毕业生总计4000余人。 
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初期
1951年7月,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教育学科成为新校基础。8、9月间,同济大学动物系、植物系,复旦大学教育系,沪江大学音乐系以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陆续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0月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 1952年,圣约翰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浙江大学地理系,沪江大学教育系,大同大学教育系,震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并入学校,又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等校调入多名教师。之后,江苏师范学院音乐专业、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系分别于1953年、1958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同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1959年3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1972年5月,学校受文革影响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7年12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学校,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学校,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截至2015年1月底,有教职工4024人,其中专任教师2145人,高级职称1493人,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全职)6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27人等。
(二)专业
 截至2015年1月底,学校设有22个全日制学院、2个学部、1个马克思主义学院、1个书院、1个管理型学院,开办78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对外汉语、化学、生物科学、哲学、学前教育、英语、体育教育、统计学。
(三)招生情况(代码:)
2013——2015年本一理科:;文科:。

五、华东理工大学(211)(化工特色)
(一)背景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覆盖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史、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之一,是首批六所设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创新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由原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校化工系在1952年合并组建而成,1993年2月更为现名。1952年10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五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单科性化工院校——华东化工学院。1953年9月: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并入该校。1954年9月,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并入该校。1956年7月:学校创办夜大学,设无机物工学和化学制药两个专业。1960年10月,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高等教育部。1965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内地三线建设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653”工程)、清华大学(“651”工程)、南京大学(“654”工程)4所重要大学分校。1979年,停办四川分院。该校在四川自贡建设西南分院(现四川理工学院),简称“652”工程。1972年8月,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同时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197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理工学院)。1980年0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华东化工学院原名。1993年2月,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6月,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纳入该校建制,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2013年12月,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美国ABET(工程与教育认证机构)认证。
学校有教职员工3504人,其中两院院士5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国家教学名师4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3名等。
截至2014年,有徐汇、奉贤和金山科技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653亩。
(二)专业
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有 67个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动化、环境工程、社会工作。
(三)招生情况(代码:0027)
2013——2015年本一理科:35、46、68;文科:无、无、无。

五、东华大学(211)(纺织特色)
(一)背景
东华大学地处上海,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学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学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截止2014年4月,学校共辖三个校区,分别位于上海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共近2000亩,
1950年6月,4所私立的私立中国纺织工学院、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合并,定名为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 1951年6月,交通大学纺织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等3所院系合并建立华东纺织工学院。
从1952年到1956年,先后有6所校系调整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依次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印染班、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上海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青岛工业学院纺织系,学校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所纺织高等学校。1969年学校下放到上海市,1972年4月更名为上海纺织工学院。1979年,学校重归纺织工业部领导。1980年恢复华东纺织工学院校名。1985年,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4年11月,中国纺织总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纺织大学。1997年10月31日,中国纺织总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中国纺织大学。1998年9月,学校正式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1999年8月,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1999年9月,国家轻工业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并入东华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  
 截止至2014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7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院士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2名,上海市“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人选80多名,高级职称教师800余名等。
学校有徐汇、奉贤和金山科技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653亩。
   (二)专业
截止2014年,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专业学院,另有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
国家特色专业: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工程、日语、应用物理学、环境工程、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纺织工程、机械工程、轻化工程、服装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等。
(三)招生情况(代码:0028)
2013——2015年本一理科:21、30、52;文科:无、无、无。

六、上海外国语大学(211)
(一)背景
上海外国语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首任校长是著名俄语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者姜椿芳。后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于1994年正式更为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1949年—1950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0年—1952年)。学校于1950年增设英语班,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1年4月,学校又建立东方语言文学系,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专业。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1952年—1956年)
1952年下半年起,学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京大学,只设俄语专业。同年9月,学校遂改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又于11月再度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1956年—1994年)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语、法语、德语专业,学制改为四年。与此同时,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学生转来学习(1957年),1958年,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并入学校。其间,外贸外语系最终于1978年转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1963年9月,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直属教育部领导。 随后,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学校于1972年5月正式恢复招生。 1979年,学校的学制恢复为四年。1994年,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时被列为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首批学校之一。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有虹口与松江两座校区,总占地面积约为74.7公顷。
   (二)专业
截至2014年7月,设有20个二级学院,38个本科专业,包括25个语言类专业和13个非语言类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非通用语种群(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非通用语种群(朝鲜语、波斯语、泰语、印尼语、希伯来语、越南语)、法语语言文、日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新闻学。
   (三)招生情况(代码:0030)
2013——2015年本一理科:55、68、87;文科:36、44、66。

七、上海财经大学(211)
(一)背景
上海财经大学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管为主,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由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
学校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商科,它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研究商学的学府。学校历经“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多个历史阶段,在1985年9月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1917年,国立中央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商科。1921年,商科迁址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最早的商科大。1928年5月,学校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商学院。1932年8月,学校由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1950年8月,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51年4月至1953年8月,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光华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财经系科相继并入学校,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遂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财经高等学府。1954年,学校国外贸易专业调入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55年,学校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调入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58年8月,与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中科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历史研究所合并组建上海社会科学院。1960年9月,在上海商业学校大专部的基础上组建上海财经学院。1972年4月,学校被撤销。1978年7月,上海财经学院复校。1980年3月,学校隶属财政部领导。1985年9月,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1996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2月,划归教育部领导。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三方协议,共建上海财经大学。
学校有专任教师1047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41人,有“千人计划”10人、长江学者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为81%。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占地826亩,设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国定路777号

(二)专业
截止2015年,学校设有12个专业学院,在36个本科专业招生。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工商管理。
(三)招生情况(代码:0031)
2013——2015年本一理科:88、95、112;文科:48、50、73。

八、上海理工大学
(一)背景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属重点大学,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1960年在沪江大学旧址上筹建了上海机械学院,1994年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1996年5月,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2003年7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具体背景:
沪江大学。1906年,开办了浸会神学院。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1911年,浸会神学院和浸会大学堂合并组建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1929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1932年,刘湛恩校长创办了沪江商学院,又称城中区商学院。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复校,1946年2月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北校区。 
德文医工学堂
1891年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决定离开海军来上海开设诊所。1893年再次来到上海,与几名德国医生一起发起了“德医公会”。1900年前后,由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这所医院就是后来武汉同济医院的前身。1907年10月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后历经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华东工业部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中专)等校名,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大专),1993年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现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90余人,博士生导师1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5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6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3人等。
(二)专业
截止2015年9月,设有18个学院、设有54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三)招生情况(代码:3101)
2013——2015年本一理科:7、20、39;文科:无、无、无。

九、上海海事大学
(一)背景
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学科,兼有工、管、经、法、文、理、艺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09年7月的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为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发轫地,1911年(宣统三年正月) 邮传部决定于上海吴淞炮台湾创建商船学校。1911年8月,校舍建成,定名为“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 1912年1月,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改由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易名为吴淞商船学堂。 1912年9月,命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915年停办,全部校舍、书籍、仪器等由海军部接收,开办海军学校。1928年筹备恢复吴淞商船学校。1929年9月吴淞商船学校正式复校,定校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933年春,更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停办。1939年6月,改称“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1943年,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国立重庆交通大学。1945年11月,并入交通大学的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师生迁回上海。1946年10月,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正式开学。1950年9月,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及海关总署税务专科学校海事班合并升格为上海航务学院。1958年交通部决定在上海恢复上海航务学院建制,1959年9月正式开学,并命名为上海海运学院。学校原为交通运输部直属高校。1962年,上海海运学院海洋运输类专业调整到大连海运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调整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同时将该两校的管理和经济类专业调入上海海运学院。1966年,转变为交通部重点高等院校。 1972年,先后恢复海洋运输类各专业。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
    截止至2014年,学校拥有1000余名专任教师中,其中教授14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约50%。
   (二)专业
截止至2014年,设有商船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学院(设中荷机电工程学院)、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理学院(设徐悲鸿艺术学院)、科学研究院等12个二级办学部门,45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物流管理、航海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轮机工程、航运管理。
   (三)招生情况(代码:3103)
2013——2015年本一理科:2、12、31;文科:2、14、30。

十、上海电力学院
(一)背景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前身是1952年6月成立的上海电力工业学校。1959年8月,易名为水利电力部上海电力学校。1960年5月,华东电管局创办的上海业余动力学院并入电力学校。1985年1月,升格为上海电力学院。设置十二个本科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水电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1995年1月1日起,上海电力学院进入华东电力集团。 2000年起,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学校实行属地化,划归上海市管理。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42%,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比48%。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比46.4%。
据学校官网显示,截止2015年6月30日,学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临港新校区正在建设中,其中,杨浦校区位于上海市区东部长阳路,毗邻杨浦大桥,现为电力特色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电力系统中高级培训、电力科技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孵化基地;浦东校区位于浦东新区学海路,现为本科、研究生教育基地和中外合作教育基地。
   (二)专业
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等共12个二级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部、体育部两个直属学部。设有29个本科专业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高职专业。校级特色专业3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
(三)招生情况(代码:3105)
2013——2015年本二理科:59、62、80;文科:11、33、57。
 
十一、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一)背景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由全国示范性高工专——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2000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4年)、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8年)合并组建而成,2006年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并入学校。
学校现有奉贤校区和徐汇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1106870.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00669平方米,徐汇校区位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内,奉贤校区坐落于奉贤海湾地区。
学校现有教职工1726名,其中专任教师1136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73名,占教师总数的41.64%,其中教授114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7.99%,其中博士学位411名,占教师总数的36.18%。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13名。
(二)专业
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等19个二级学院(部)。目前共设有48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三)招生情况(代码:3107)
2013——2015年二本理科:3、31、66;文科:29、39、61。

十二、上海海洋大学
(一)背景
上海海洋大学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国家农业部共建的农林类高等院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1904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主张“渔权即海权”,向清廷倡议创办水产学校。1912年,正式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27年,学校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1928年,学校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
1929年,恢复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名。1937年,因八一三淞沪抗战,辗转四川合川艰难维续水产教育。1938年,先于国立第二中学成立水产部,后于1943年成立国立四川水产职业学校。1947年,上海复校,定名为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1951年,更名为上海水产专科学校。1952年,建升格为上海水产学院。1972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学校搬迁到厦门集美办学,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迁回上海原址恢复上海水产学院,同时保留厦门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农业部联合发文共建上海海洋大学。
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近90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0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6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2名、第一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千人计划”2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6名等。
截至2015年7月,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杨浦区民星路校区3个校区。其中,主校区沪城环路校区占地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

(二)专业
截至2014年5月,有12个学院,4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国家特色专业: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管理。  
(三)招生情况(代码:3111)
2013——2015年本一理科:无、2、14;文科:无、无、11。

十三、上海中医药大学
(一)背景
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时名“上海中医学院”,也是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一所医科类重点特色院校。1985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成立,目前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机构,学校校级领导兼任研究院院级领导的管理体制。1993年上海中医学院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最早升格为大学的院校之一。2000年原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03年为实施上海市高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整体搬迁至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张江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延续发展了近现代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7年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1927年创办)和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35年创办)的深厚中医底蕴和传统。 
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500余亩。
截止2013年11月,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2名,国家“973” 首席科学家5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等。
拥有600多名专家和教授,3名两院院士,76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60名上海市名中医。
    (二)专业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学校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中医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三。
学校设有29个本、专科专业(方向),除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本科等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
(三)招生情况(代码:3112)
2013——2015年本一理科:3、21、37 ;文科:无、无。

十四、上海师范大学
(一)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4年,时名上海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扩建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1958年两所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学院。1972年至1978年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五校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恢复上海师范学院, 同年,创建上海师范学院分院(1984年更名上海技术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1993年10月,女高音歌唱家、全国首位声乐硕士彭丽媛受聘学校兼职教授。1994年10月,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1997年9月至2003年8月,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林师范学校黄陵卫生保健师范部、上海行知艺术师范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先后并入或划归学校管理。 2003年8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划归学校管理,与原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共同组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院、旅专是同时采用两个名称的合一教育机构)。合并后的学院为全国唯一一所旅游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世界旅游组织(WTO)附属成员、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旅游协会会员(PATA)、国际展览产业联盟(IEIA)成员。学校分别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和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成员。2007年3月,学校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共建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2013年3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合作成立“南极天文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原来只有北师大和南师大设有吃专业。厦门大学是筹办)。2014年5月10日,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揭牌成立。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有教职员工2827人,其中专任教师175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301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63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496人,占专任教师的85.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79人。此外,还组建了一支50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包括5位院士级的特聘教授、100多位外籍教师。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3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7万多平方米。
(二)专业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开办本科专业86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另设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旅游管理[1]  
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前教育[1]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汉语言文学(师范)和小学教育[1
(三)招生情况(代码:3113)
2013——2015年本一理科:0、5、27;文科:1、7、19 。

十五、上海体育学院
(一)背景
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建于1952年11月,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6月国务院决定上海体育学院划转地方,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学院率先成立了国内唯一的中国乒乓球学院;率先创办了国内唯一一本国际发行的体育类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率先建成了国内唯一的、由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体育科技示范园”;率先建设了国内唯一的中国武术博物馆。
截至2013年,学院有教职工696人,专任教师40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7.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4%;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52人,其中教授77人。
(二)专业
学院有7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
(三)招生情况(代码:3115)
2013——2015年二本理科:无、18、60;文科:无、11、61。

十六、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一)背景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位于上海,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财经院校,是“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院校,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单位,系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兼有文学、法学、理学等学科的重点大学,被誉为“国际商务精英的摇篮” 。
学校前身为原上海对外贸易干部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外贸外语系)、上海海关学校等院校合并组建成立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校于1962年并入上海外国语大学;1964年再次筹建;1965年上海海关学院整体并入;1972年撤销建制;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第二次复校;1994年7月学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直属划转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直辖。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960年2月, 外贸部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对外贸易学院。同年11月14日,对外经济贸易部上海干部学校、海关总署上海海关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外贸外语系)等合并组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962年12月12日,根据国务院指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裁撤并入上海外国语学院。1964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复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外贸外语系改建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965年6月,外贸部批复上海市外贸局,同意上海海关学校(现上海海关学院)划归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972年3月,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院系要调整”的精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属撤销,自4月份停办,并入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1978年6 月,外贸部筹备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恢复工作。同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部分)复校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98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恢复。1994年7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划归上海市管理。2009年11月13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请设立“世界贸易组织教席计划”申报成功,最终入围全球12所教席院校,成为WTO(含关贸总协定)历史上的首批教席院校。2013年4月,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截止至2015年9月,学校专任教师共有692人,其中教授1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59%;副教授30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20%。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81%。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近400人。 
截止至2014年,学校共辖3个校区,总面积1070亩,其中松江校区位于松江大学城,占地800亩;古北校区位于长宁,占地70亩;七宝校区位于闵行,占地200亩。
   (二)专业
截止至2015年9月,学校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5个学科门类,设有国际经贸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金融管理学院、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会展与旅游学院、商务信息学院、WTO研究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有30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金融学、物流管理、工商管理。
(三)招生情况(代码:3117)
2013——2015年本一理科:22、41、57;文科:19、20、42。

十七、华东政法大学
(一)背景
华东政法大学位于上海,入选中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五院四系成员等,上海市重点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华东政法大学前身为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组建成立的华东政法学院;学校于1958年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第二次复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根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80余亩。
 华东政法大学艰难历程
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在圣约翰大学的旧址上应运而生。当时,由六所学校的法律系、四所学校的政治系和一所学校的社会学系组合而成,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建校后的华东政法学院第一任院长由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兼任,日常工作由副院长郑文卿主持;魏文伯不兼院长后,由郑文卿任院长,赵野民、宋子成任副院长。1956年,郑文卿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由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的雷经天担任院长。1958年,华东政法学院遭到了第一次撤销的厄运。华政与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等合并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教育部向市委提出《关于筹办华东政法学院的意见》。9月市委批复同意。1964年,正式复校。1972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撤消,师资队伍再次解体,大部分流向复旦大学;校舍则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分校、上海市卫生学校、普陀区卫生学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等八个单位瓜分。1979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 1979年9月,华政迎来了复校后的第一批303名学生。2000年,学校由原司法部直属高等政法院校,改为“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 200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该校由华东政法学院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教职员工1300名,其中专任教师450余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70余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770余名;拥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3人,教育部“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3人等。
(二)专业
根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开办24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侦查学;上海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侦查学、知识产权。
(三)招生情况(代码:3118)
2013——2015年本一理科:9、30、54;文科:23、23、46。

十八、上海政法学院
(一)背景
上海政法学院建校于1984年。2004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原上海大学法学院及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为基础设立上海政法学院,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入选高校。
1984年11月,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成立。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1993年,在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大学文学院法律系的基础上,设立上海大学法学院。2004年9月,撤销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和上海大学法学院建制,设立上海政法学院,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市属本科高校。
2013年,我校在安徽等4省首次被批准列入一本批次招生。2013年9月,我校被确立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
截至2015年,有教职工600余人,专任教师4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超过教师总数的84%。学校有8名教师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48名教师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等。
(二)专业
学院现设有法律学院、经济法学院(丝绸之路律师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纪录片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国家级特色专业:监狱学特色专业、社会工作特色专业。
(三)招生情况(代码:3123)
2013——2015年本一理科:无、无、22;文科无无:无、无、20。

十九、上海电机学院
(一)背景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包含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上海电机制造学校,由华东工业管理局筹办,初时校名为上海电器工业学校。1954年更名为上海电器制造学校。1956年更名为上海电机制造学校。1970年,学校被迫解散。1978年,学校复校,更名为上海电机制造学校。1985年,更名为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1987年,上海市机电一局职业大学闵行分部并入学校。1992年,更名为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上海机电工业职工大学一分校和上海机电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并入。2001年,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机电工业职工大学、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合并。200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院校。2004年9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电机学院,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拥有临港、闵行两大主校区,占地近1400亩。
(二)专业
学校下设电气学院、机械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汽车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高职学院等。目前设有本科专业31个。 
(三)招生情况(代码:3124)
2013——2015年本一理科:无、10、5;文科:无无无。
              本二理科:4、27、63;文科:21、25、56。

二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背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首批61所试点高校之一,同时也被列为全国12所“卓越计划”试点工作示范性高校,是澳洲移民局认可的中国大陆地区12所可申请澳大利亚476海外毕业生签证的工程类大学。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1984年华东化工学院分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97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第二机电工业局、上海市造船工业局、华东电业管理局、上海市交通运输局和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共同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石化总厂和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共同创建了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1984年,华东化工学院分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198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3年1月,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划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高级技师学院。
目前,教师硕博率90%,博士率22%,共有研究生导师413人。根据2015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主校区松江校区占地近1200亩,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此外,还有仙霞路校区、逸仙路校区、大学科技园海宁园区和新村路校区等6处校区,占地总面积1600多亩。
   (二)专业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管中法埃菲尔时装设计师学院、中韩多媒体学院、基础教学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师学院、社会科学学院、体育教学部、女工程师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21个院、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工商管理、交通运输、艺术设计。 
(三)招生情况(代码:3125)
2013——2015年本一理科:无、无 、10;文科:无、无、无。
               本二理科:45、55、81;文科:无、无、52。

二十一、上海金融学院(2016年4月与上海金融学院合并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一)背景
上海金融学院是一所以金融学科专业为核心,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为重点,兼有法、文、理、工类学科专业、以培养金融与经济管理人才为主的公办行业性普通本科高校。
上海金融学院其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银行学校。1987年升格为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直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理转为上海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建、以上海市政府管理为主。2003年9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金融学院。2016年4月,教育部发函同意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有各类教职工635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83人,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1/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学校还同时聘请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等国内外知名金融、经济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等。
上海金融学院设有两个校区,主校区位于浦东上川路995号,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二)专业
海金融学院开设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市场营销、经济学等25个本科专业及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与制作、应用艺术设计4个专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会计学。
(三)招生情况(代码:3131)
2013——2015年本一理科:32、42、52;文科:23、26、41。
              本二理科:78、78、105;文科:69、58、91。

二十二、上海大学(211)
(一)背景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省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
1922年10月,国共合作创办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学校享有“武有黄埔、文有上大”之盛誉。筚路蓝缕历坎坷,风雨兼程薪火传。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优势互补,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
“三钱”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至2010年担任上海大学校长。学校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选课制、三学期制、通识教育等先进的教育制度,并与国家文化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等开展了全面合作。
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集中众多共产党员,成为中共早期在上海一个重要活动据点,有“红色学府”之称。上大成立时,正值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于广州蒙难脱险,留驻上海,筹划改组国民党,培养革命人才,对上大甚为关注;他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大革命时期,上大师生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称“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上大因其历史功绩和地位,闻名全国,被誉为“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武有黄埔,文有上大”。
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曾入上大社会学系学习 
上海大学自创办起,便跻身成为当时的中国一流名校,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慕名而来,甚至还有来自南洋、日本、安南、高丽等地的学生。学校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从1922年秋到1927年春,培育了近两千名人才,并为黄埔军校和莫斯科中山大学输送了一大批学生。[8]  上大校友中有许多重要的国共两党领导人,单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就走出了王稼祥、秦邦宪(博古)、杨尚昆、丁玲、李硕勋、刘华、何秉彝、杨之华、阳翰笙、施蛰存、戴望舒、孔另境、李伯钊、梁披云、匡亚明等;他们中有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有的是名垂千古的革命烈士,有的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有的是第一流的学者、作家、剧作家、诗人、教育家等。在促进学术发展方面,上大师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中国学术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普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著名的红色学府——老上海大学 
1922年春,牧师王理堂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市级革命纪念地,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自任校长。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共产党干部,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此时正值东南高等师范学校爆发学潮,学生成立自治会要求改组校务,欲请陈独秀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校长;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中共认为请国民党出面办学较为有利,学生自治会接受了中共的意见。经师生代表两次恳请和好友邵力子、杨杏佛等人劝说,于右任为师生代表的殷切恳求所感动,同意接受邀请,建议把校名改为“上海大学”,并亲自题写了校牌。
上海大学校史剧《红色学府》 
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正式成立,校舍为老式石库门2层楼房10余间,于右任出任校长,邵力子为副校长(当时是中共党员,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总务长(后改称校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校务工作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所主持。孙中山任名誉校董,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李石曾、张继、张静江等20余人担任校董。学校下设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社会学系和美术科,另外还附设有中学部和俄文班。学校开设的必修外语有四种:英、德、俄、日,要求每个学生掌握两门,又附设世界语选修课。学校的目标是有系统地研究社会科学和发展形成新文艺系统,培养社会科学和新文艺方面的干部,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报考上大的学生60%要入读社会学系,该系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瞿秋白为社会学系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着重劳动问题、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的研究,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有20多门。学校还设立了特别讲座和各种讲学会,邀请社会名流和著名学者或该校教师做专题讲演。[9]  
于右任提写的《上海大学章程》 
1923年12月,校评议会通过《上海大学章程》(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并根据章程制定了《上海大学章程细则》,对校务方面的重大事宜及各个方面工作作出详细规定。是月,校最高会议即评议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为当然评议员,评议员有邵力子、叶楚伦、邓中夏、瞿秋白等10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于右任,委员邵力子、韩觉民,主席陈望道。校务长先后为邓中夏、刘含初、韩觉民,教务长先后为瞿秋白、叶楚伦,学务长先后为何世桢、陈望道。美术科主任为洪野,中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张君谋、陈望道,英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何世桢、周越然,社会学系主任先后为瞿秋白、施存统、彭述之,附中主任先后为陈德徽、侯绍裘、张作人。校长于右任放手起用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又先后聘请蔡和森、恽代英、沈雁冰、任弼时、肖楚女、杨贤江、田汉、张太雷、郑振铎、蒋光赤、俞平伯、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胡适、郭沫若、吴玉章、叶圣陶、曹聚仁、周建人等到校任职任教。
1923年期间,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汪精卫、刘仁静、胡汉民、戴季陶等曾来校演讲,在国内学界引起轰动,也为上大的发展注入巨大推力。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每月补助上大一千银元。
《上海大学周刊》,《上海大学一览》 
1924年2月,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29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陕西北路29弄4-12号)和时应里民房等处继续办学,内有花园、男女宿舍及图书室。学生从160人增加到400人,其中有李硕勋(李鹏的父亲)。
1924年3月12日,校行政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推定陈望道、杨荃骏、邓中夏三人编辑《上海大学一览》。5月27日,《上海大学一览》印行出版,张继题写书名;校长于右任为书撰写弁言,盛赞上大“校史虽短,进步则速”。
上大编纂出版的《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 
1924年6月,孙中山亲手创办的黄埔军校开学,他启用了上大师生担任要职。上大教员恽代英、萧楚女、安体诚、高语罕等先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邓中夏、施存统等到黄埔军校作讲演。上大还输送了很多学生投考黄埔。[8]  
1924年8月,蔡和森在社会学系的讲义《社会进化史》由民智书局出版。10月13日,上海大学学生会成立,以“谋学生本身利益并图学校之发展,参与救国运动”为宗旨。
1924年下半年,上大师生通过开办工人夜校培养了一批工人骨干。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党内建立支部一级组织,上海大学是全市第一个建立中共支部的学校。[10]  
作家孔另境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 
1925年4月27日,中国文学系编辑的《文学》创刊,作为《民国日报》的文艺副刊之一,随报发行。该刊物的宗旨是发表作品,研究文学各种问题,并介绍外国文学。
1925年5月30日,上大400余名学生成为五卅运动的先锋队。参加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统一指挥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上大学生代表有:李硕勋(革命烈士)、赵君陶(李硕勋的妻子)、关向应(曾任共青团委总书记、中央军委委员)、杨尚昆(曾任国家主席)、许乃昌(彰化人,台湾第一位中共党员)、邱清泉(国军抗日将领)、何秉彝(在五卅惨案中牺牲)等。
上海大学临时校舍 
1925年6月4日,学校被英国军队占领、封闭。6月14日,校学生会全体会议决议募捐建筑新校舍,拟“先建筑五十亩两层中式房,并建筑能容千人的大礼堂”。6月15日,《上大五卅特刊》第一期出版,校长于右任题写刊名。7月,学校迁回闸北中兴路,设临时办事处继续招生,后租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位置)15幢民房为校舍。9月7日,经广州革命政府第十五次会议决定,补助上海大学建筑经费二万银元。
1925年9月10日开学上课,青云路弄堂口挂于右任所书“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当时学生已增加到800人,还附设有平民学校和青云学校,由上大师生义务任教,在工人、职员、妇女、青少年中普及文化知识。
1926年,学校又获革命政府补助一万银元,办学条件大为改观。
1926年3月21日,学校举行教职员会议,选举韩觉民、陈望道、周越然、侯绍裘、施存统、朱复、杨贤江、刘大白、李季为校行政委员会委员。3月22日,《民国日报》刊登《上海大学为在江湾购买地基通告》。4月9日,学校致函林伯渠、毛泽东、恽代英,请他们鼎力相助,敦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补助上海大学建筑款两万元克日汇来,以便开工。
1926年9月7日,上海10万人参加“九七”国耻纪念大会,追悼各地死难烈士,上大许多学生参加并组织领导。担任全国学联总会会长兼党团书记的李硕勋主持大会,林钧主祭。上大师生周水平、刘华、贺威圣先后被军阀政府杀害。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取得第三次起义的胜利,并参与成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11]  
1927年颁发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证 
1927年3月24日,校行政委员会主席陈望道、中学部主任侯绍裘联合署名发布公告,定于四月一日起在江湾新校舍正式上课。4月1日,占地50亩的新校舍在江湾奎照路落成。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上大学生参加闸北青云路广场集会。4月18日,学校在江湾新校舍召开行政委员会会议,改选陈望道为临时主席。4月19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发出通缉令,通缉共产党人及“跨党分子”197人,其中包括数十名上大师生。[12]  
上海大学江湾校址被改为国立劳动大学 
1927年5月2日,军警借口搜查军械,闯入上大逮捕学生。5月3日,蒋介石特指令当时的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和陈群进行查办,国民党军警把师生员工全部赶走,并查封学校,部分师生转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5月4日,上海大学江湾新校舍由国民党军白崇禧部驻扎。5月26日,学校召开行政委员会会议,议决陈望道因有要事离校,辞去校行政委员会临时主席职,由谢六逸继任,并由朱复、谢六逸负责进行复校事宜。学校被封后一个多月,国民党当局把上海大学的新校址改成了国立劳动大学(上海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大学)。[13]  
1936年3月,在于右任一再交涉、反复斡旋下,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追认上海大学学生的学籍,并与国立大学享有同等待遇”的议案。于是,各地上大学生纷纷成立同学会,联络同学办理学藉的登记审查工作。11月又成立了上海大学同学会总会,推举程永言为理事长,张治中为监事长,除办理学籍登记外,还筹备复校事宜。不久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上大复校事宜因此停顿。[14]  
上海大学新中国时期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初期的校门 
上海工业大学延长校址原为上海交通大学分部 
1958年5月19日,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创立,是一所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多科性重点大学,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主办;同年9月,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分校”的名义对外招生。1959年5月,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为上海科大题写校名。上海科大首任校长是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周仁,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兼任,学校与研究院、研究所关系十分密切。  
    1959年,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创立,学校系复旦中学高中部改组而来,由上海市、中科院上海分院以及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建,直接受中科院上海分院领导。[16]  
1959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建立,是解放后上海第一所高等美术院校。
1960年,上海工业大学前身上海工学院创立,校址设在闸北延长路149号原上海交通大学分部。[17]  同年,上海第二科技学校新校址落成,学校从复旦中学迁入嘉定东门办学。
1960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址落成,学校从临时校址(虹口欧阳路221号原光华大学旧址)迁入嘉定城中路20号办学。
1966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根据教育部的指示,招收了5名越南留学生,是新中国早期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
1972年,上海工学院和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合并为新的上海机械学院,学校总部设在原上海工学院校址。[17]  
1978年,上海第二科技学校改制为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开始招收本科生。
1978年,教育部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上海科大恢复招收研究生,上海工大前身也开始招收研究生。[18]  
寓意“高级、精密、尖端”的原上海科大雕塑 
原上海科大校园内绿树成荫、草坪翠绿 
1979年,上海大学法学院前身复旦大学分校政法系招收了恢复高考后上海首届法律专业本科生。[19]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上海工学院建制,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并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1979年,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合作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全国高校中最早的BEM学科之一。[20]  
1980年4月,上海大学文学院前身复旦大学分校建了社会学系(今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是全国第一个恢复和重建社会学专业的学校。[21]  
1981年,上海科技大学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并被确立为上世纪上海三所市属重点大学之一;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则改制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仍属科大党委领导。同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学位条例,上海科技大学是全国首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1983年1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清华大学副校长钱伟长教授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同年,上海工大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2]  
上大复办,中国文联副主席阳翰笙校友的贺文 
198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复办上海大学。学校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和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合并的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和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上大复办后,老上大的教师、学生或职员纷纷表示祝贺: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建人的题词是“继承革命传统,发扬时代精神”;北京大学教授俞平伯的题词是“青云发轫”;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的题词是“继承和发扬老上海大学的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高度文明而奋斗”;中国文联副主席阳翰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施蛰存、上海中医学院顾问许德良、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等也发来了贺词和贺电。原上海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科见长的高校,之所以以“上海”命名,除了地域关系外,含有继承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曾经培育了大批革命志士与优秀人才的上海大学革命传统的深切意义。
1984年,上海科技大学成立光纤研究所(今上海大学光纤研究所),是全国开展光纤技术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成立此研究所的背景是科大首先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单模光纤。[23]  同年,上海工业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了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研究所和相应的系、专业,是上海最早研制出工业机器人的两所大学之一。[24]  
延长路校区是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核心 
1990年上海工业大学30周年校庆会场 
1985年9月,上海工业大学率先实行“三制”,即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三制”不仅在工大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国高校也是首先推行的。[25]  
1988年,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联合成立计算机学院(今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是上海高校中第一所计算机学院。
1988年,上海科技大学被国家教委列为用英语教学招收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生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同年,经市高教局批准,上海科技专科学校开始试办“3+1”本科班,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享受本科待遇。[26]  
1990年,上海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绥副教授应台湾学术届的邀请赴台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了辅仁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多所台湾高校,是上海市第一位访台的人文学者。[27]  
1991年,工大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合作创建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区(今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高校中的第一个科技园。同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在上海市组织的工业生产重点科技攻关招投标中,承接攻关项目34项,总经费775.28万元,位列沪上高校第二名。[28]  
新上海大学成立大会 
1994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纪念日),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优势互补,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钱伟长教授担任校长。四校合并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学校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为学校题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等也写了贺词;国家教委发来了贺电。[29-30]  
1994年7月,学校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成立,是国内首家通过国家认证的中外合作商学院。[31]  同年9月,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成立,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两所知识产权学院之一。[32]  
1995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在沪研究所合作建立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揭牌成立 
1995年4月7日,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成立,首任院长为著名导演谢晋,是中国最早在综合性大学开设的影视艺术教育专业学院。[34]  
1996年12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政府评审专家一致通过上海大学的“211工程”部门预审,翌年12月通过“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由此,标志着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全面启动。[35]  
1999年9月12日,学校举行宝山校区启用暨开学典礼。该校区设施先进、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000余亩,是上海跨世纪标志性工程之一。[36]  
2003年10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上大与法国技术大学集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2004年8月,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37]  
2006年,学校与法国工程技术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成立,中法两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和弗朗瓦·吉诺院士共同出席揭牌仪式。
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009年,被国家部委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成为首批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签约的“211工程院校”之一。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同年,被教育部列入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名单。[38]  
新上海大学组建18周年暨上海大学成立90周年 
2011年3月,外交部批准成立上海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穆拉特别克·伊马纳利耶夫发来亲笔签名的贺信表示祝贺。10月9日,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前身是1997年钱伟长倡办的自强学院)宣告成立,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10月17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与上海大学合作共建的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39]  
2012年,学校举办纪念“钱伟长校长100周年诞辰”和庆祝“新上海大学组建18周年暨上海大学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
2012年,上海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各研究院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翌年起与中国科学院在16个一级学科领域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40]  
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 
2012年12月20日,学校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京签署合作协议。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建上海大学的协议》。同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单位。[41]  
2014年6月15日,上海大学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联合宣布成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同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分院”在上大挂牌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揭牌成立仪式 
2014年10月23日,为传承、发扬和光大老上海大学精神,学校举行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落成仪式。出席仪式的有老上大校长、于右任之子于中令,邵力子代理校长之孙邵美成,教务长叶楚伧之子叶容、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外孙女李晓云、学生博古(秦邦宪)之女秦新华、秦吉玛等50余位老上大校友的后代。[42]  
2015年6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在上海大学设立。7月5日,国内顶尖影视学院之一的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更名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著名导演陈凯歌受聘担任院长。9月初,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与上海大学签约共建中国创意写作中心。[43-47]  
2016年,亚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元中心总部正式迁入上大。[48] 
 截止2016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862人,其中教授617人、副教授1082人,博士生导师40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32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含双聘院士),外籍院士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4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9人


上海大学设有宝山(校本部)、延长、嘉定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000亩。

(二)专业
    截止2016年3月,学校设有71个本科专业。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美术学、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
2012年教育部学科排名:理学类
序号	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	上海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	上海排名
1	系统科学	6	2 	4	统计学	45	5
2	数学	25	4 	5	化学	48	5
3	物理学	32	5	6	生物学 	66	4
工学类
序号	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	上海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	上海排名
1	冶金工程	5	1	9	环境科学与工程	26	4 
2	核科学与技术	9	2	10	电子科学与技术	28	4
3	力学	14	2	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33	5
4	信息与通信工程	26	2	12	食品科学与工程	39	5
5	电气工程	29	2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8	5
6	化学工程与技术	33	2	14	软件工程	52	5
7	机械工程	29	3	15	材料科学与工程	33	6
8	土木工程	37	3	16	生物医学工程	29	6
人文社科类
序号	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	上海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 	上海排名
1	社会学	8	2	6	中国语言文学	32	4
2	新闻传播学	10	2	7	哲学	37	5
3	马克思主义理论	17	2	8	外国语言文学	37	5
4	理论经济学	37	3	9	法学	44	5
5	世界史	26	4	10	应用经济学	36	6
管理学类
序号	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	上海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 	上海排名
1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9	1	3	管理科学与工程	47	7
2	工商管理	50	6	 	 	 	 
艺术类
序号
  	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	上海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 	上海排名
1	戏剧与影视学	4	1	4	设计学	13	3
2	美术学	9	1	5	音乐与舞蹈学	24	3
3	艺术学理论	13	2	 	 	 	 
   (三)招生情况(代码:3137)
2013——2015年本一理科:24、34、53;文科:22、28、45。

二十三、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1016年4月与上海金融学院合并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故略)
(一)背景
(二)专业
(三)招生情况(代码:3126)
2013——2015年二本理科:75、82、112;文科:67、67、95。

二十四、上海杉达学院(民,原本三)
(一)背景
上海杉达学院是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背景下,于1992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部分教授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民办大学。1992年8月,经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批准筹办,校名为“杉达大学”。1994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正式建校,校名为“杉达学院”;2002年3月,批准设置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校名为“上海杉达学院”;2012年4月,学校被上海市教委列为上海民办高校示范校创建校。
学校有专任教师5746人,其中正高职称70人、副高职称139人,博士、硕士369人。其中有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现有专任教师444名,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占50.7%,研究生学历以上占35.8%,中青年教师占49.8%。
现有上海浦东、浙江嘉善两个校区,占地808亩,建筑面积29.57万平方米。
   (二)专业
有胜祥商学院、管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传媒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院、外语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沪东工学院(沪东校区)、时尚设计学院(长寿路校区)、嘉善光彪学院(浙江校区)、成人教育学院、公共教育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及方向22个,专科专业21个。
(三)招生情况(代码:3126)
2013——2015年二本理科:1、9、13;文科:0、13、6。

二十五、上海商学院
(一)背景
上海商学院是市属公办本科普通高校,前身为1950年建校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是一所以商科专业为特色的上海市属公办本科普通高校。1952年12月,决定成立华东财政学校,由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和1951年成立的华东粮食干部学校撤并组建。1956年4月,学校改为财政部上海财政干部学校。1958年3月,中央财政部把学校下放给上海市委领导,市委决定把财政部上海财政干部学校与第一商业局、第二商业局、税务局、外贸局、人民银行等干部学校以及上海市商业职工学校合并建立上海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文革中成立上海市财贸五七干校。1978年10月,学校复校。1983年8月,成立上海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并设有中共上海市财贸党校。1994年10月,上海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市商业一局职工大学、市粮食局职工大学、市供销社职工大学合并,筹建上海市商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保留上海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建制。1997年9月,以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名义正式对社会招收普通高职学生。1998年3 月,正式建立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 ——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9月,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商学院。  
目前有400余名专任教师,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7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5%,副高以上职称的占39%。
(二)专业
设有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旅游与食品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基础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有28个本科专业、9个高职专业(方向)和3个中外合作专业,其中2个国家级和1个市级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三)招生情况(代码:3154)
2013——2015年二本理科:55、64、88;文科:53、49、79 。

二十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一)背景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校成立于1960年,2009年4月,学校被上海市教委列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成功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成为第二批计划高校。
1960年4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半工半读工业大学“。
1977年该校在经历文革后恢复招生。1978年9月,该校由“文革“期间划归总工会系统恢复到教育系统,成为上海市的重点地方学校。
1978年11月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批准该校与市手工业局合办本科层次的上海业余工业大学全日制轻工分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可授予学士学位。1984年,上海业余工业大学全日制轻工分校撤消。1984年7月,改名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0年7月,国家教育部批准该校由成人高校系列转制为普通高校系列。2001 年11月与上海东沪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7年5月,学校被上海市命名为首批“技师学院”。2003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教育园区,占地面积近800亩。

(二)专业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昆士兰学院等10个学院。设有9个专业类别,有本科专业 3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物流管理。
   (三)招生情况(代码:3155)
2013——2015年二本理科:5、39、76;文科:67、67、95。

二十七、上海海关学院
(一)背景
上海海关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学校前身为1953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海关学校, 2007年3月,教育部批准在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设立上海海关学院。2012年12月,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  
1951年5月,海关总署在上海正式举办干训班,并筹建上海海关学校。1953年9月,上海海关学校正式开学,是新中国第一所部属中等海关专业学校。
1968年8月,上海海关学校被强行撤销,并入上海外贸学院。1972年4月,上海外贸学院自起停办,上海海关学校与撤销的上海外贸学院一起并入上海外国语学院。1978年4月,经对外贸易部批准复校,定名为上海海关干部学校,9月正式复校。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以上海海关学校为基础,改建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1996年4月,改名为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3月,教育部关于同意学校更名为上海海关学院。
 截至2015年11月,学院有专任教师14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6 
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为4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人,硕士7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为86%。
截至2015年6月,学院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校园占地面积521亩。
(二)专业
截至2015年6月,学院设有海关管理系、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法律系、外语系、基础部等5个教学系(部),开设7个本科专业。国家控制布点特设专业:海关管理;国家特色专业:法学(海关法方向)、税务(关税方向)
(三)招生情况(代码:0335)
2013——2015年二本理科 79  78  110 ;文科:72  61  88 。